碳匯林訊 2025年8月21日,武漢通過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評審會——《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溫室氣體減排方法學》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領銜的專家組一致認可。
這片土地上的綠色財富,從此有了科學的度量衡。全國首個面向國家“山水工程”開發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法學,標志著中國在生態修復碳匯量化方法論上取得重要突破,長期“無尺可量”的生態修復綠色增量困境得以破解。
1、方法學破冰,荊楚先行
湖北作為長江中游重要生態屏障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肩負著筑牢“華中生態安全脊梁”的特殊使命。近年來,湖北省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重大生態修復項目,但生態修復產生的“綠色增量”長期面臨“無尺可量”的困境。
這項《方法學》由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和湖北省自然資源武漢碳計量中心(武漢市測繪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編制。
它首次系統構建了生態修復工程減排增匯效應的核算體系,將無形的生態效益轉化為可計量、可交易的碳匯產品。
2、技術突破,價值實現
《方法學》的突破性在于它建立了科學的核算體系。專家組評審認為,《方法學》目標設計合理,能夠銜接國家及行業相關標準,為生態保護修復碳匯項目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這套方法學對完善生態系統碳匯計量核算體系、推動碳匯產品價值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得生態修復形成的碳匯量可以被精確計量、監測和驗證,為后續進入碳市場交易奠定了基礎。
湖北作為全國首批碳交易試點地區,依托“中碳登”全國碳市場核心樞紐地位,已建成相對成熟的碳市場體系!斗椒▽W》的落地,為后續生態碳匯產品的開發、認定和交易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3、區域實踐,全國示范
荊州市作為該方法學在湖北省內的首批應用示范地區,已經在推進生態修復與碳匯價值實現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荊州市地處長江中游,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長江經濟帶關鍵節點。
在省自然資源廳統籌指導下,荊州市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配合湖北省自然資源武漢碳計量中心,開展生態修復區域的碳匯本底調查、數據監測與核算驗證工作。
他們成功將抽象的“綠水青山”轉化為可測量、可報告、可交易的碳匯資產,初步構建起“修復—監測—核算—交易”一體化實施路徑。
4、碳匯變現,多元探索
生態碳匯的價值實現正在全國各地呈現出多元化探索趨勢。在湖南,“湘林碳票”已成為推動林業生態資源資產化的重要載體。
“湘林碳票”是湖南省行政區域內權屬清晰的林地、林木所產生的碳匯量的憑證,經計量、監測、審核、登記、簽發等程序而制發,賦予交易、抵(質)押、融資、抵消碳排放等權能。
今年6月14日,中國工商銀行湖南湘西分行成功落地省內金融機構首筆300萬元“湘林碳票”質押貸款。截至2025年7月,“湘林碳票”已委托掛牌交易32.7萬噸,實現交易1135宗,成交量3.167萬噸,成交金額316.71萬元。
在云南寧洱縣,作為云南省唯一的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縣,探索出一條“碳匯富民”的特色路徑。截至2025年7月30日,寧洱縣完成碳匯交易100筆,交易量7681.77噸,交易金額26.89萬元。
寧洱縣將碳匯收益的60%通過分紅交給林農,40%用于投入碳匯公司運營以及碳匯保險、林下經濟等附加產業,讓生態資源持續“活”起來。
5、林權改革,激活碳動力
林權改革為碳匯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廣大林農獲得了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激發了經營山林、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碳匯方法學的推出,為林權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林農主要依靠采伐木材獲得收益;現在,通過參與碳匯林項目,林農可以不砍樹也有“錢”景。
瀏陽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湘林碳票的出現,讓林場新增了兩個資金來源渠道,一是可以直接交易,二是可以作為抵質押融資,為擴寬林業生態建設資金打開了一扇門。”
6、未來前景,綠色動能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方法學》發布為契機,加速推進其在全省各類生態修復工程中的落地應用,全面激活荊楚大地“綠水青山”的碳匯價值。
未來,隨著《方法學》的推廣和應用,生態修復項目產生的碳匯量將可以進入碳市場交易,為生態修復項目提供新的資金渠道,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寧洱縣計劃到2035年建成覆蓋全域的碳匯交易網絡,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寧洱方案”。湖南將激勵各地探索創新“湘林碳票+”模式,推動購買碳票打造零碳園區、零碳機關、零碳會議。
隨著《方法學》在全省各類生態修復工程中的落地應用,湖北的“綠水青山”正在被全面激活。
未來,越來越多的生態修復項目產生的碳匯量將進入碳市場交易。曾經的“綠色增量”無尺可量,如今的“碳匯林”有望成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力“雙碳”戰略的新引擎。
這不僅是一把衡量生態價值的尺子,更是開啟綠色財富之門的鑰匙。
|